编者按:在临海,美好生活有多少种打开方式?跟随着本土资深记者杨红枫,你可以于古街古巷中探寻“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厚重底蕴;也可以在湖光山色里饱览“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天生丽质;你能遍赏四季花事浸润“中国宜居城市”的浪漫气息;也能细品八方美食感受“中华小吃之都”的烟火味道……从今天开始,请关注《枫看临海》专栏,让我们共同挖掘临海式美好生活的更多可能。
人们爱上一座城市,很多时候是先从吃开始的。多少回千万里奔赴,只为那美食飘香、烟火可亲。美食,就是一个城市最“抓人”的底牌,也是“诗和远方”最具象的表达。
在许多资深食客的眼里,临海,无疑就是一个令人魂牵梦绕的至味之城。
一
临海,是一座被时光眷顾和恩宠的中国江南理想城。在这里,山山水水叠成了秀美的风光,街街巷巷串起了悠久的历史。“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宜居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国家5A级景区”等金字招牌的加持,让临海攒足了好感度。
但真正让临海火出圈的,却是近些年来频频亮出的“王炸”——临海美食。
随着“中华小吃之都”“新荣记老家”等新的城市IP横空出世,临海仿佛才彻底解锁了吸引游客的“流量密码”,参悟了在浙江乃至全国食客江湖“呼风唤雨”的“独门秘籍”。
作为“中国最好吃的县城”,临海实至名归。
首先,临海美食的底子厚。临海作为千年古城,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光本地传统小吃就多达141种,节庆小吃也有19种。在这些小吃中,有22项入选各级非遗保护名录,其中蛋清羊尾被列入《中国菜谱》特色名菜。临海小吃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来看,在全国县城里都是首屈一指的。
其次,临海美食的品牌硬。在“2021中国特色美食百佳县市”排行榜中,临海位列全国第八、浙江省第一;2022年“临海·荣光”首届中华民厨大赛在临海举办,大赛永久举办地落户临海;2023年刚开了个头,临海白水洋豆腐,在浙江省“百县千碗”豆腐、鱼头挑战赛中,夺得十佳豆腐之冠;仅仅过了几天,经全国生态食材与生态餐饮评定中心评定,临海摘取国内首个“中国美食地标之都”的金字招牌;初创于临海的新荣记是全球获得米其林星和黑珍珠钻荣誉最多的中餐品牌……
最后,临海美食的人气旺。“台州是糯叽叽的天堂”,同城热搜榜第一,许多美食达人、网络红人闻风而至,小红书、抖音等平台上,“临海美食”成为高频热词。陈晓卿在这里“吃大了肚子”,美食大V盗月社食遇记专程跑来打卡。
二
人间烟火味,最抚凡人心。
当食客挑剔的味蕾逢着地道的“临海美食”,往往能激起“胜却人间无数”的感叹。食材之外、烹饪之上,临海美食还有诸多令人沉醉的“人间至味”。
第一道“人间至味”,就是美食里饱含的文化传承和情感认同。
临海人除夕夜爱吃麦油脂。麦油脂的美味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征服了一代又一代临海人的胃口,奠定了其临海“第一过节小吃”的地位。临海人对吃的想像力、对团圆的执念也在圆圆滚滚的麦油脂中得到充分展现。无论包麦油脂的食材如何“迭代升级”,在很多临海人眼里,没有“菜头丝”的麦油脂都是没有灵魂的,“菜头丝”就是晒干的萝卜丝,它搭配咸肉煮出来的味道,在临海人心目中,就是岁月的味道、临海的味道。
在临海,过元宵节,糟羮是必不可少的。与别处不同,临海的元宵节为正月十四。关于十四日过元宵吃糟羹的来历,流传着许多故事传说,但没有人较真地去“寻根溯源”,相反,无论何种版本的传说,都已经成为糟羹里诸多食材之外的又一道无形的“佐料”。“豆芽小菜满庭除,万户刀声入耳徐。五味调烹金鼎沸,只须虾蛤不须鱼。”这是清代临海诗人陈延烈的《十四夜调糟羹》中描写的制作糟羹的场景。对于如今的临海人而言,“十四夜搞羹”依然是元宵节的“标配”,这热腾腾的团圆之宴,就是临海人记忆里关于春节的浓郁乡愁。
临海人的传统小吃还有很多,比如冬至日的擂圆、夏至日的姜汁调蛋……也正是这些传统小吃,让临海人的生活,浸润着传统文化的一脉幽香,充满了好好过日子的仪式感。
三
临海美食产业欣欣向荣,这里不仅有中餐天花板新荣记,更有遍布街巷的“百年老店”“特色饭店”,甚至一个不起眼的“苍蝇小馆”,都可能是深藏功与名的“网红打卡地”。经得起漫长岁月检验的,正是临海的第二道“人间至味”,那就是美食里凝结的价值取向和生活态度。
从县级城市马路边的地下室,到一线城市的黄金地段;从临海人自己的“美食天花板”,到全世界吃货心目中的“中餐扛把子”,新荣记用了28年,诠释了热爱和坚守的意义,也给故乡临海增添了一份舌尖上的荣光。
“必求真,然后美”,这是新荣记恪守至今的经营理念。“真”是真料、真味、真诚,以这份“真”开路,新荣记从厨房走进了越来越多顾客的心房,成为中国餐饮界收获米其林星和黑珍珠钻最多的品牌。
新荣记的故乡在临海,所以,无论走得多远,新荣记依然坚守着临海这块美食热土。荣府、荣庄、荣小馆、荣村、荣家小吃……新荣记不同价位的门店,给不同阶层的临海人和外地游客都带去了味蕾之欢。在“椒盐水蛇”和“鲳鱼年糕”熟悉的味道里,新荣记仍在用心续写着它的“美食传奇”。
白塔桥饭店,在临海美食界也是一份较真而执着的存在。作为临海唯一一家经营数十年的国营饭店,这里的运作方式也很传统,没有印刷精美的菜单,也没有身穿制服的服务员,所有菜品和价格都是用粉笔写在小黑板上,而点菜非得亲自过来到掌柜这里“报到”不可。但是与美食相比,这一切都不重要。从蛋清羊尾到火烧饼,从水煮小白虾到笋干老鸭汤,这里飘香着“最临海”的味道。
不仅是店铺,临海不少传统小吃本身,似乎都印证着临海人“求真、向善、尚美”的价值取向和“质朴平和又不失风雅”的生活态度。比如豆面碎这道取材于红薯粉的美味,旧时吃不上白米饭的临海山村里的穷苦人家,是拿来当充饥的主食的,后来才演变为一道正餐之外的家常小吃。岁月流转,临海豆面碎还保持着“清清爽爽”的本来样貌,一把榨菜末,一把葱花,就是它最原始的配料。至于小肉丸、面结之类的,则是根据不同人的口味自行添加。豆面碎里的时光,是庸常里的小精致,早餐或夜宵吃一碗豆面碎,吃出的正是临海人随遇而安、知足常乐的幸福感。
四
临海抱山临海,独特的地理位置涵养出了其淡定从容、风雅闲适、兼容并包、和合共生的城市气质和地域风格,寻味临海美食时,总能窥其一二。
一条1080米的紫阳街,尽得临海气质的真韵。在这里,洋品牌星巴克恪守着严谨的专业主义,与它相隔仅五米的本土原创咖啡品牌18R,却把古城年轻一代的创意拉到满格。草糊拿铁、酒酿拿铁、姜汁拿铁、老酒拿铁、蛋清羊尾拿铁……土饮料土小吃跟洋咖啡混搭,发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颠覆了许多人对于咖啡的传统认知。在这里,紫阳麦虾每一口汤汁都是纯正的“临海味道”,咬一口王天顺的海苔饼,老时光就在唇齿里飘香。漫步于紫阳街,在历史的光影之下,市井生活的图象鲜活生动,左手书卷气右手烟火味的临海真切可感。
临海的美食盛宴,不囿于城区,19个镇(街道),都有自己叫得响的小吃、拿得出手的美味。白水洋的家常豆腐、杜桥的炒麻糍、大田的大排面、河头的垂面饭、尤溪的番薯庆糕、桃渚的小海鲜……行走在临海城乡各地,在品尝当地美食的同时,也一次次触摸到了这座城市的厚重、丰盈、包容和开放。
《舌尖上的中国》有句经典旁白:无论是干旱贫瘠的土地,还是深不可测的大海,一旦注入人类的智慧,都能变成美食的秘境。正是兼容并包、和合共生的城市气质,让临海在美食的秘境里蹚出一条自己的路,闯出一番自己的天地。
人间有至味,那就是美食的味道、故乡的味道、童年的味道、团圆的味道、家和亲情的味道,在临海,一次寻味,便可供长久回味……